基层代表:精准扶贫前提是“精准识别”
本篇文章1114字,读完约3分钟
“今年,我们将减少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完成340万扶贫搬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扶贫的压力有增无减,决心更加坚定。准确的扶贫和预防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最关心的话题。
“精神扶贫”迫在眉睫
你脚上有多少污垢,你心中有多少真情实感。湖南省耒阳市龙塘镇袁弘村委会主任吴东兰作为基层代表,走遍了家乡的山川水水,带来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的最切身体验。
吴东兰代表
“近年来,许多贫困人口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尝到了艰苦奋斗和扶贫开发的甜头,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然而,一些穷人仍然有“等待必要”的严肃想法,缺乏致富的主动性。他们甚至错误地把党的扶贫政策看作是“养懒人”的政策,力争成为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吴东兰认为,目前“精神扶贫”迫在眉睫。要赢得这场与贫困的艰苦斗争,我们不仅要给予金钱和物质,还要注意激发穷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将外部“输血”扶贫与内部“造血”扶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根除贫困根源,消除贫困。
精确扶贫的前提是“精确识别”
“认真查处虚假扶贫、“脱贫”、数字扶贫,确保扶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湖南省安化县梅山文化园董事长张青娥在谈到扶贫中的欺诈问题时,认为“准确认定”是扶贫的第一步。
代表张庆高
“如何向最需要的人提供扶贫资金和项目,需要准确判断。目前,基层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以情扶贫”现象较少。然而,许多县和乡有广阔的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调查贫困人口非常困难。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不力,必然导致扶贫工作的准确性不够。”张青鄂介绍说,例如,安化有近5000平方公里的人口,干部数量非常有限。个别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准确识别”,一些基层干部闭门坐在办公室里,直接上报扶贫名单。
张青鄂希望检察机关继续加强法律监督,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贫困家庭。
准确监管涉农扶贫资金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国务院扶贫办部署了扶贫开发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职务犯罪五年专项工作。据统计,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查处了虚报、冒领、截留私人发放扶贫资金等职务犯罪1892起。
向平话代表
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萍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扶贫资金是穷人的‘救命钱’。”在准确推进扶贫工作的同时,必须紧跟反腐败和反腐败的步伐,确保惠民政策和扶贫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贫困人口身上。”
向萍华建议,检察机关要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加强对惠农扶贫一线干部的多种形式的预防预警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惠农扶贫资金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加强涉农扶贫资金“最后一公里”监管,提高准确惩治和预防犯罪的能力。
标题:基层代表:精准扶贫前提是“精准识别”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6940.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