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猪北养生猪产能转移
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随着许多地方的撤退的完成,养猪业将受到重视。专家表示,生猪主产区的布局将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水网地带转移到华北和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和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等传统消费区。未来,中国东北地区有望超过四川、河南等养猪大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猪来源地。
生猪养殖的迁移
今年12月31日是许多禁区内畜禽养殖场(社区)关闭和搬迁的最后期限。除广西壮族自治区预计于2018年底完成外,其他各省(市、区)预计于2017年底完成禁入区的关闭和搬迁。从目前情况看,湖北省关闭和搬迁畜禽养殖场的任务已经完成。截至12月10日,该省被禁地区有4764个畜禽养殖场被关闭并搬迁;截至11月29日,重庆已经关闭(搬迁)了1064个禁牧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各项任务已经完成。
农业部副部长叶指出,农业部将通过“禁止、限制、转移和治理”处理生猪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生产发展、供应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友好的关系。
Souzhu.com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告诉《中国证券报》,养猪业有五个主要产区和四个主要销售区。主产区包括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2015年产能分别占10%、25%、25%、13%和20%。五大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5%。其中,长江中下游是2016年养猪场拆解的重点区域。四大销售区域包括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和云贵川。
从生产能力的变化来看,多年来,东部三省的生产能力增长率一直在100%以上,生猪存栏量翻了一番;吉林增长最快,达到214%;河南、山东产能在华北产区的全国排名大幅上升;然而,长江中下游四省的生产能力下降。
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猪生产能力转移呈现出“从南向北养猪”的趋势。生猪主产区从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转移到华北、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和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等传统消费区冯永辉指出。
对于未来规模化养猪的转移方向,冯永辉指出,主要根据五大因素来判断:区位优势、饲料成本、人力资源、疫情风险和环境压力。西南产销一体化,适合养殖;中国北方人口密度高,因此很难通过大规模耕作获得土地。从饲料成本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成本低,没有利用其区位优势。
上市公司寻找机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北很多上市公司都扩大了产能。
大北农(002385)副总裁宋卫平此前表示,2017年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设7个农场,未来将扩大到20个左右。数据显示,大安市与黑龙江大北农业公司签署了现代农业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40亿元;大安市将建设10个母猪8800头、仔猪20万头的种猪场和5个育肥猪20万头的种猪场。
截至9月底,黑龙江省已启动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189个,完成项目99个,生猪投产39.6万头。据估计,到今年年底,可以屠宰50万头生猪。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未来5年,广东石闻、河南沐源、深圳金鑫农(002548)等20多家企业计划在黑龙江省投资800亿元,形成4000万头生猪的生产能力。
据有关机构统计,到2025年,仅三省上市公司生产的生猪数量就将达到3200万头,约占三省年产量的50%。这也意味着中国东北将超过四川、河南等养猪省份,成为中国最大的猪源。
标题:南猪北养生猪产能转移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20955.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