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普惠公平性 的内在原则
本篇文章1146字,读完约3分钟
公平有两个部分:内部和外部。在普惠金融中,外部公平原则通常反映在向受众群体提供服务的规则和系统的一致性上。外部原则是显性的和视觉的,而内部原则是从受众个体属性的角度形成的更为“微妙”的认知积累,是银行在设定一定规则时所隐含和自然生成的。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主要原则强调某一群体的普遍性和一致性,这体现了公平。在实施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个人属性的自然“过滤”往往导致其失去公平性。
例如,当一个大学生回家创业时,与一个没有在当地上大学的人相比,他在获得资源和资金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政府在制定政策目标时会将此人的属性设定为“门槛”。就像一些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一样,“只拿文凭的理论”基本上在起作用。有文凭的人一定要有才能吗?互联网的许多逻辑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你不需要知道你在电子商务平台背后的学历和文凭,也不需要知道你有多少“资格证书”。你只需要得到你的信息习惯和交易记录。分析、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甚至直接给你贷款。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平台上观众的“一举一动”。无论你是医生还是农民,他们都是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下被评估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常看到像“北京大学学生卖猪肉”和“教授的收入比不上保姆”这样的新闻。这些都是传统思维。为什么北大学生不能卖猪肉?与一个优秀的保姆相比,一个没什么造诣的教授可能比这位教授挣得多。笔者在走访农村金融机构时发现,许多机构的贷款存在着潜意识的“不公平”,如公务员担保贷款、国有企业担保贷款等。这些看似合理的产品在本质上失去了其固有的公平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根据职业、教育水平、年龄、性别等来划分人口。,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是合理的。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服务升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低收入职业的工资水平急剧上升。特别是,一些需要技能的职业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过去,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工作的农民工收入也大幅增加。例如,熟练建筑工人、快递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的收入增长迅速,他们的月收入往往超过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在一线城市很常见。这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这意味着农村地区的家庭收入也在同时增长,银行对这些人的评估也应该相应地改变,未来的趋势也应该如此。显然,后者对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简而言之,如果所谓的知识不能转化为显性的能力价值,其自身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这也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清晰的逻辑。
普惠金融面对的是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它本身不一定真的很弱。只是金融供给主体对自身情况了解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换句话说,要想做好普惠金融,就必须重新审视这些群体的状况,建立与时俱进的认知和评价体系,并注重其内在的公平原则。它不仅是由一些人的表面或标签属性来判断的,而且更多的是由“人”来推动的
标题:金融普惠公平性 的内在原则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8147.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