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如何为我们兜底(民生三问?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⑩)
本篇文章3054字,读完约8分钟
核心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走底线、织密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社会保障建设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理解明确的权利和责任以及适当的保障?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实现养老保险的国家总体规划?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问一问社会保障体系还应该做哪些优化
记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领域。这个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缓解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保障预期。有了养老保险,你不用担心退休后没有经济来源,有了医疗保险,你不用担心疾病的医疗风险,有了失业保险,即使你失业了,你也可以有制度保障度过难关,有了社会救助,低收入弱势群体也不会陷入绝境。有老年服务、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这不仅可以改善这些群体的福祉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和压力。因此,社会保障是满足人们改善生活需求的基本制度保障。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养老保险实现了系统的全覆盖。2016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超过2.6亿;全民健康保险目标初步实现,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救助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残疾人养老服务和福利也在快速发展。这些都大大缓解了人们的忧虑,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因此,社会保障作为不断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实际上已经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和制度保障。
记者:中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不平衡和不足是什么?
郑功成:不用说,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体系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离真正成熟和定型的制度安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从现实出发,社会保障体系的失衡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容性但公平性仍然不足;有许多模式,但团结仍然不够;有责任分担机制,但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确;有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建设和分担以及个人责任仍然不够;存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社会力量动员仍然不足;有法定的基本保障,但在多个层面上仍然不够;有现实的保障能力,但可持续性仍然不足;每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通过。
在制度供给方面,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发展滞后,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承担的多层次补充保障体系不发达,不能真正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有必要尽快打破区域利益和群体利益固化的障碍,通过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真正促进制度公平,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确保制度改革稳步、渐进地沿着理性的道路发展。
询问保护的适度程度
记者:权利和责任明确,保障适度,多层次。你如何理解这些关键词?这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什么影响?
郑功成:这些提法具有针对性,涉及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概念,不可避免地会对具体的体制安排产生影响。
明确权利和责任的核心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结合。社会保障作为一种风险共担的互助机制,要求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尽力而为。个人应该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共享,企业和社会各方应该自觉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为其主要制度安排,即被保险人在享受各种社会保险福利之前应承担相应的支付义务,甚至低收入困难群体也应尽可能通过劳动创造收入,改善生活。
适度保障是指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水平不应过低或过高。如果太低,就不能满足人民的最低需求和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如果它更高,很容易滋生“等待需求”的福利依赖,并使系统不可持续。
多层次强调的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法定保障项目,还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例如,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可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政府救灾的不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可以为全民提供更加充足的社会福利服务,多层次体系的构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社会保障物质基础的不断增长,这是保证这一体系能够更全面地满足人民改善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以下方向:一是责任分担将逐步从失衡走向均衡。第二,要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建立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比如,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真正覆盖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底线;同时,它可以抑制某些地区过度的福利冲动,避免短期福利成果工程留下的不良后遗症。第三,维护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为商业保险公司、其他市场实体和慈善组织发挥作用留出相应的空空间。可以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将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按照共建共享、互助互助互助的原则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如何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记者: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多,养老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阐述了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我们如何达到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的目标?如何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郑功成:如果涉及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老年人的安全感无疑应该是民生的关键环节,解决养老问题并不难。中国建立了覆盖城乡适龄人口的包容性养老保险制度。所有老年人都可以每月领取不同数额的养老金。国家也在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没有做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充分准备。
鉴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划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建立中央调节基金制度是稳步实现全国统筹的关键一步。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央调节基金计划,经有关程序后发布实施,即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省市职工养老基金,建立统一的中央调节基金,然后根据各省市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再分配。此举的目的是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真正统一。本质上,它是使地方利益回归国家利益。这不仅有利于制度公平、互助,更好地保护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权利,也有利于全国职工。
在养老服务方面,国家明确放开了对私人投资甚至外资的控制,通过公共建设、购买服务和补贴私人养老服务设施等方式,调动了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预期的养老服务政策将是养老、孝顺和敬老的有机结合。
记者:除了养老,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郑功成:首先,要尽快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的融合,力争尽快实现制度覆盖全民,真正建成成熟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疾病医疗的担忧,促进全民健康。其次,要尽快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鼓励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通过劳动努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建立规范的入户调查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得到保障;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的有序衔接。还必须尽快启动《社会援助法》的立法进程,以便包括最低生活津贴制度在内的所有援助项目能够在法律轨道上运行。
同时,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事业,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和幼儿园建设,有效缓解城乡居民养老和育儿的后顾之忧。我们还应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为系统集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4日,第16版)
标题:社保如何为我们兜底(民生三问?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⑩)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8562.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做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扶贫手记)
下一篇:中国计生协推进六项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