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神草”三七陷入危机 纾困急需“复合疗法”
本篇文章1867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昆明6月27日电:“南方神草”三七正处于危机之中,急需“复合疗法”
新华社记者傅、蒲超
三七是云南省的传统中药,作为活血止血、化瘀止痛的特效药,享有“南国神草”的美誉,是云南白药(000538,诊断库存)和片仔癀(600436,诊断库存)等360多种中成药制剂的关键原料,涉及1300多家中药生产企业,规模产值近1000亿元。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药材正处于发展危机之中,亟待解决。
“无地可种”的危机加深了
云南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中国95%以上的三七产于云南。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生物资源和三七产业局副局长李宝能说,三七生长在北纬23.5度附近,这需要严格的水、土壤和气候条件。
此外,三七还存在“连作障碍”:由于三七的生物学特性,三七的土地不能仓促地重新种植,否则容易发生病害,甚至导致无收成。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适宜的土地资源的稀缺。
文山市平坝镇杜孟上寨村和杜孟芦山村曾是三七最适宜种植的地区之一。然而,记者看到,当地大面积的土地已被重新种植的经济作物,如瓜果。除了个别科研点,很难看到种植三七的连续地块。
据资料显示,2005年以前,三七主要在文山州种植,2006年以后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目前,云南省大部分城市已经种植了三七。据很多业内人士估计,三七在其他地方的种植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山。
近年来,三七的市场需求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全国需求从2010年的5000多吨增长到现在的2万多吨,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应用范围都超过了人参,这使得三七的“连作障碍”尤为突出。
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曾李频表示,根据该协会此前的调查,在现有种植模式下,从2016年起的10年内,云南可能会出现三七用地短缺。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时间可能提前到2020年左右。一旦三七出现短缺,许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就会变成无源水,令人担忧。
除了“连作障碍”,粗放的管理和市场无序等人为因素也加剧了三七危机。专家认为,三七仍受困于“赛马种植”,无法建立长期种植生产基地,缺乏统筹规划,加大监管难度和市场混乱。
“小、弱、散、乱”很难出名
在文山三七交易市场,记者看到地上随意堆放着一堆堆的三七根茎和鲜花,有些泥泞的根茎未经清洗直接出售;尽管监管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但伪劣商品和掺假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三七产业上游“小、弱、散、乱”的现状与“神草”的名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情况不符合三七的战略地位,不符合年平均增长率为20%的巨大市场需求,也不符合大规模的下游产业集群。”中国最大的三七大型种植企业——云南城投(600239)集团董事长徐磊表示。
徐磊指出,放眼全球,整合生物医药资源和大企业集团的力量,加快科技创新,打造高端品牌,是珍贵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经验。与三七相似的西洋参和高丽参具有代表性。
三七产业上游的“小、弱、散、乱”明显不利于优势资源的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使得整个产业在科研、行业监管、市场拓展等领域遭遇瓶颈,进而加剧了三七种源退化和“连作障碍”的危机。
迫切需要“复合疗法”
业内许多人认为,三七危机表面上源于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涉及种植模式、市场管理、行业技术标准修订等多层面问题。只有引入“复合疗法”才能帮助解决危机。
徐磊建议,主管部门有必要提高种植门槛,改变以散户为主的种植局面,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开始以大投入、高产出的方式整合资源,使三七产业走上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在交易环节上,曾李频表示,主管部门还应鼓励龙头企业率先建立大规模、国际化的药材流通市场,并派驻药监、工商等部门,实现集中交易、集中管理、集中监控,杜绝零星分散现象,推动全行业加快资源整合。
云南省中药种养业协会会长苏宝表示,要大力支持中药种养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加强源头控制,杜绝乱用农药和化肥、掺假和伪造土壤。
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的问题,文山三七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成彪指出,技术研发推广成本高、周期长,不能单纯依靠企业实力。主管部门要重视“三七危机”的严重性,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设立科研基金等方式,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围绕“连作障碍”开展技术研究,加快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成熟和推广。
与时俱进,修订行业标准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
文山大学三七研究所研究员王表示,在我国,长期以来,三七主要作为中成药的原料使用,但从未发展成为药食同源的品种,导致其产业化发展道路狭窄。他建议尽快将三七地上部分列入既是食品又是中药的《本草纲目》,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
标题:“南国神草”三七陷入危机 纾困急需“复合疗法”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1115.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