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培育产业
本篇文章1599字,读完约4分钟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通过工业扶贫使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营主体,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工业扶贫和精确扶贫正在全国蓬勃发展。
多方努力加快行业扶贫
今年3月,农业部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联合发起了发展特色农业行动,帮助京津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农业部的企业、批发市场和对口指导单位与京津地区28个贫困县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京津地区贫困县量身定制产业援助项目。
"项目、道路、技术和人才都可以同时获得."河北省阜平县县委书记郝国池激动地说:“贫困山区的工业扶贫事业已经抓住了好机会。”
自2015年11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各部门不断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农业部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扶贫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成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好规划,选择好行业,建设好领导,创新好机制,形成好制度,工业扶贫“五个一”工作思路清晰显现。
有扶贫任务的22个省(区、市)已开始制定准确的扶贫计划,并已全部完成。在贫困县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和服务基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过去,各部门的财政涉农资金大多‘戴着帽子’,分散的资金很难形成扶贫工作。”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表示,给予贫困县整合和使用涉农资金的自主权,是为了统一分散的资金,集中精力做大事,激发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策准确,引导典型,效果显著
"种一英亩芒果,赶走一个农民."在广西百色这个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遥不可及。田阳县上兴村66岁的村支书莫文珍,最自豪的是带领村民走出大石山区,承包山外的荒山,发展芒果产业。如今,芒果产业可以给农民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6.8万个家庭和25.23万当地居民告别了贫困。
精确是工业扶贫的关键。为了发挥典型的带头作用,农业部总结了一批可以复制、推广、扎根、水土服务的工业扶贫实例,并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组织了半年多的现场观察。
从农业部编制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来看,一条贫困人口高度参与、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扶贫之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甘南脐橙连续四年在中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其经验为提升和强化品牌扶贫富民树立了标杆;
黔西南糯稻产业链延伸的经验和河北平泉的经验,使香菇产业实现了“零成本投资、零风险管理、零距离就业”,为贫困地区立足市场需求、依靠企业带动财富提供了新思路;
湖北省罗田县“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农户”支持黑山羊养殖的“五位一体”经验,为金融效益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激发内生动力,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我有种苹果的经验。我最近被县里聘为农民生产技术员。我不仅能带领村民致富,还能拿到一万元的年薪。”陕西省洛川县东北顶村的村民马晓红(音译)说:“与其到处打工,不如在山上建个银行。”
马晓红的信心来自当地的产业激励机制。政府对新建苹果园每亩补贴100元,每株补贴1元。
工业扶贫的关键是培养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人口能够温暖心灵,活动身体,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去年,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主要在贫困地区实施,培训主题以工业扶贫为主。一年来,该项目选择了17700名大农户、家庭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在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学习交流。
贫困家庭不仅要受到人才的驱动,还要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增强他们对产业发展的信心。各地根据实际资源条件,探索股份合作、订单援助、工业园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动模式,让贫困家庭分享更多发展成果。
作为扶贫大战略的主战场,工业扶贫的“好戏”正在各地精彩上演,层出不穷的好模式和新经验将在促进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标题:因地制宜培育产业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8733.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