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F“加息”:政策调整信号明确
本篇文章2794字,读完约7分钟
24日,央行再次启动中期贷款业务。出人意料的是,与本月13日同期的品种相比,此次mlf的操作利率都提高了10个基点。这是自2014年多边基金成立以来,中国央行首次上调操作利率。
在美联储加息、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缩、债券市场趋势逆转、经济阶段稳定、通胀预期上升和社会金融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多边基金操作利率的提高刺痛了市场对加息的敏感性。下午,债券市场和现货市场都出现了快速下跌。
分析师指出,多边基金已成为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提高多边基金的操作利率将产生类似于“提高利率”的效果,这是对市场利率的“提高利率”。其背后突出的是货币政策面临的调整压力,以适应根本性变化,实现去杠杆化和稳定汇率的目标。
Mlf有点惊讶
24日下午,央行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当日22家金融机构的mlf操作总额为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1070亿元,获胜利率分别为2.95%和3.1%,比上年同期上升10个基点。"
多边基金的运作应该是“出乎意料和合理的”。
上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施了大量净投资,并使用临时流动性工具(tlf)为几家大银行“输血”,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市场短期资本供应恢复正常,流动性风险有所降低。周一,央行取消了回购,公开市场操作重新获得了净回报。然而,当天市场资本供需仍保持适度平衡。
虽然短期内现金回笼的压力依然存在,25日市场的跨部门流动性供求仍存在一定压力,但如果央行继续通过反向回购滚动操作或slo、slf等储备工具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货币市场的问题不会很大。因此,央行再次实施多边基金业务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当然,央行选择多边基金是合理的。第一,1月份到期的多边基金很多,达到4355亿元,而之前的操作没有实现完全延续。本月13日,央行为21家金融机构开展了305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业务。第二,反向回购、slo、slf甚至tlf的期限都很短,余额过大会加重假期后的回笼压力。截至1月24日,央行的反向回购余额仍为1.91万亿元,另外2055亿元的mlf已于2月到期。上周五启动的tlf操作也将到期。第三,多边基金已经成为对冲外汇储备下降的主要工具。第四,一些机构仍存在流动性缺口。
24日上午,由于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净回报,横截面流动性吃紧,市场对央行将再次实施mlf操作的预期升温。随后,一些媒体报道称,中央银行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洗钱活动。
边际紧缩信号很明显
如果不是因为加息,这次mlf操作应该被理解为“节前生火送暖”。然而,“如果”只是一个假设...
24日下午,传销消息基本敲定,但有媒体称一年期传销利率上调10个基点。几乎与此同时,国债期货大幅下跌,现货收益率大幅上升。
市场上对多边基金利率上调有多种解释。起初,据说多边基金利率的提高是中央银行对个别机构采取的惩罚性措施。然而,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补充贷款的操作利率较高。如果个别机构受到惩罚,这些机构可以申请补充贷款,从而避免市场对多边贷款利率变化的“过度”解释。
另一个论点是,流动性是最近才注入的,通过略微提高多边基金利率,放松和收紧这两个政策信号可以得到对冲,市场可以避免做出过于宽松的解释。但是,央行通常在春节前注入流动性,而反向回购和tlf操作周期不长,春节后到期,因此是“可逆的”,但利率调整在短期内是不可逆的。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利率改革的背景下,利率体系的“锚”正逐步从以前的存贷款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转移,而央行的日常货币政策操作利率在市场利率中起着基准作用。此外,多边基金业务已经正常化,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调整mlf利率将对市场利率乃至整个利率体系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其对市场预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市场将mlf利率上调理解为提高市场利率。由于央行提高了mlf操作,它至少表明它容忍了这一举动对市场利率和利率预期的可能影响。
事实上,纵观以往的mlf操作信息,简单比较就可以发现,央行在描述流动性监管基调时,不仅调整了mlf操作利率,还将以往的“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改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从而实现了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流动性提法的一致性。这也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取向的边际调整。
加息的四个原因
至于央行为何上调mlf操作利率,根据综合市场机构的分析,目前有四种合理的解释:
首先,适应根本性的变化。保持货币政策稳定和中性的内涵是适应货币政策的基本方面。与特定时期的特定基本面相比,货币条件不应过于宽松或过于紧缩。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经济放缓并趋于稳定,经济运行中“稳中求进”的积极因素增多,市场对经济触底的担忧逐渐缓解。与此同时,受海外再通胀预期、国内供给方改革、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工业产品价格恢复正增长,并快速上涨,带动下游消费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上涨,市场通胀预期再次上升。根据保持稳定和中立的要求,货币政策应根据根本变化进行调整。目前,货币政策应适度向紧缩方向调整。
第二,促进金融去杠杆化。近年来,金融机构有扩大规模的强烈意愿,各种金融创新促进了资产负债表内外资产负债的持续快速增长。然而,与此同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在最近两年放缓,基础货币供应的增长也放缓了。因此,基础货币增长放缓,但广义货币增长迅速,金融体系的实际货币乘数和实际杠杆率持续上升。
在银行系统中,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财业务的快速增长上。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一些中小银行积极扩大负债规模,发行银行间存单,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意图在角落里赶超大银行。在各种资产收益下降的背景下,债务成本和利润目标的压力驱使金融机构通过增加杠杆、期限和风险来扩大利润,导致金融机构杠杆增加和期限错配的风险累积。
然而,经济调整增加了金融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自去年以来,监管机构一直在发布政策,明确旨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金融去杠杆化。在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风险防范的要求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也有可能通过适当调整市场利率来促进金融机构去杠杆化。
第三,释放信用监管的信号。自去年底以来,该行的机构信贷迅速释放。据一些机构调查的信息显示,年初银行放贷的冲动仍然很强,1月份发放的信贷量甚至可能超过去年同期。这也可能是央行提高多边基金运营利率的一个考虑因素。
第四,稳定内外利差,支持人民币汇率。最近,央行投入的流动性很大,可能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压力。央行适度上调市场利率,这也有助于稳定内外利差,支撑人民币汇率。
总之,央行调整多边基金利率的政策信号相对清晰,去杠杆化还远未结束。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合理调整资产负债规模,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然而,市场人士指出,自去年10月以来,市场利率中心已大幅上升,反映出一些人预期提前“加息”,因此没有必要对mlf加息感到恐慌。
标题:MLF“加息”:政策调整信号明确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5842.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