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 普惠金融发展关键
本篇文章1400字,读完约4分钟
“当我们确定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弱势群体’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对于‘中小弱势群体’来说,金融只是一方面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能力问题。”9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联合主席、所长贝多光博士在“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说。
会上发布的《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绿皮书)指出,普惠金融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提供贷款和融资,而是通过金融挖掘或发展“中小弱势”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真正驱动力。普惠金融背景下的能力建设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并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的目标。
目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随着科技和金融的蓬勃发展,新兴的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基于大数据的各种支付方式、数字金融管理、在线保险和信用信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然而,起步较晚的中国普惠金融仍面临着进一步推广的痛苦。
“普惠金融不仅限于融资,也不是一劳永逸。它需要持续改进和持续改进。核心概念是能力建设。”贝多光是这样说的。
贝多光认为,普惠金融的直接目标是消除金融服务的不平等。因此,金融能力建设不仅是改善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普惠金融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能力可以改变世界。
在这一领域,大多数专家重视家庭的财务能力建设,并在实践中重视促进财务教育和财务素养。
中国的实践表明,家庭能力建设只是普惠金融的基本内容,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建设可能更为重要。
正如绿皮书所述,金融能力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将其局限于消费者的金融能力建设。不可否认,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能力确实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应该强调的是,政府和金融机构有必要提高其包容性金融能力。此外,他们还肩负着提高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包容性金融能力的责任。
绿皮书建议政府的普惠金融能力包括几个主要内容: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用报告、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系统和金融服务法律体系;第二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包括金融教育、金融知识和金融欺诈预防;第三,面对新兴数字普惠金融的挑战,利用金融技术改善监管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
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引导”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建设和提高政府普惠金融能力的前提。政府应统筹规划普惠金融发展,从系统角度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和措施。政府的普惠金融能力集中体现在制定和实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能力上。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涵盖了从思想到实施的全过程,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是政府普惠金融能力的外在表现。
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能力是指各种机构为社会各类人群,包括那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人群提供正规和负责任的金融服务的能力。它是影响包容性金融业务质量、效率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具体而言,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能力包括:第一,为普惠金融服务目标提供适当和负责任的金融服务的能力;第二,它有能力维持包容性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第三,它有能力建立与上述两个要素兼容的治理结构和业务管理系统。能力建设可以提高机构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适应性,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通过金融能力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金融能力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正确途径。为了成功通过这条道路,所有金融服务提供商都需要提高自身能力;负责指导和监督包容性金融事业的政府和监管机构也需要提高相应的能力。
标题:能力建设: 普惠金融发展关键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6913.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