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焕发非遗活力 助推脱贫攻坚
本篇文章905字,读完约2分钟
近年来,贵州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探索通过非物质项目的生产性管理促进扶贫的有效途径。
加强顶层设计,开始帮助克服贫困。2014年,贵州省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的重点任务;2016年,结合全省“大扶贫”战略行动,印发了《贵州建设民族特色强省实施意见》。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省文化厅、省妇联也制定了规划、计划和意见,把非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开发”作为重要内容,把非遗产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开展培训,促进传承人向实践者转化。贵州省实施“亿元”培训项目,对各级传承人进行大规模培训,重点开展具有空代表性市场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如纺织印染、刺绣、银器、漆器、雕刻、竹编、陶器等。到目前为止,该省已经培训了33,900人,驾驶超过100,000人工作。
开展文化创意竞赛,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多彩贵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工艺美术师评选大赛”等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提高了非物质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能力,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成功打造了一批拳头产品,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工匠。
加强展览和销售,帮助增加销售规模。借助深圳文化博览会、北京文化博览会、西部文化博览会、贵州人民博览会,我们积极组织各种非遗传性文化企业参展。第四届深圳文化博览会现场销售284万元,订单7852万元;2016年,贵州人民交易会组织数万件商品参展,成交1.6亿元。
关注产业项目,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按照“大众化、文化化、产业化、精准化”的原则,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民”模式,建设一批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和体验街区,推进传统手工艺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此外,2016年至2017年,贵州省从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投入2625万元,通过项目支持建设了49个扶贫示范基地,覆盖14个极度贫困县和20个极端贫困乡镇所在县。丹寨县卡拉村154户人家中有125户从事传统鸟笼工艺生产。鸟笼年销售额为15万,产值650万元,已成为发展非传统技能和增加收入的典型地区。
标题:贵州:焕发非遗活力 助推脱贫攻坚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6364.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新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