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成果 惊艳世界
本篇文章1297字,读完约3分钟
在中国的大学中,兰州大学无疑是一个奇迹:它位于西北角,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受到人才流失、资金不足和学生素质低下的困扰。然而,尽管兰州大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它始终是中国顶尖大学之一。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戈壁沙漠上,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刘明庭正在书写着传奇。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已恢复了400万亩红柳林,每万亩红柳林的流沙堵塞量可达每年15万立方米左右。1999年,刘明庭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防治荒漠化最佳实践技术奖”。
在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种新的有机骨架材料正在走向世界。像以前的材料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LZU”。
“‘LZU’是兰州大学的英文缩写。我们想利用材料命名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兰州大学。”实验室主任王伟自豪地说,他的研究小组已经合成了40多种有机框架材料。
兰州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尽管地理位置偏远,但它一直有自己的骄傲。兰州大学拥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牛人”,培养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人才。自1999年以来,兰州大学已有17名校友当选为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教授及其师生和代勇对“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和北极)进行了科学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著名故事。2016年,校友姚坦东院士获得了被称为诺贝尔地理奖的织女星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亚洲科学家。
扎根西部,努力学习,是兰州人不懈的追求。2016年,兰达在《自然索引》确定的68种期刊上发表了174篇论文,在世界排名第96位,在国内大学排名第10位。根据esi统计(2017年1月),学校的总被引次数在世界排名第517位,在中国大学中排名第23位,共有12个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
有人说:“兰州大学培养的学生有强烈的西部情结。”数据显示,超过50%的兰州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地区就业或深造,超过40%的研究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大学努力把握西部区域特色,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把区域特色转化为研究特色和学科特色,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路。
培养优秀学生离不开聪明才智和严格的教师。十多年前,兰州大学草原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智彪右眼完全失明,只能用左眼工作。即便如此,他还是会修改每篇毕业论文的3个以上的草稿,并逐字逐句地标记出来。由于持续的高强度和超负荷工作,他的左眼视力越来越差。“当视力最差的时候,即使是熟人也不能当面看清楚。如果你看不懂这篇课文,请叫人来读。”
坚忍、严谨、严肃、朴实似乎已经铭刻在以南智标为代表的兰州大学学生的血液里。目前,兰州大学已建成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38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更加注重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特别是工业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说。
《人民日报》(2017年9月13日,第15版)
标题:顶尖成果 惊艳世界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6101.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兰州铁腕力促转作风(文明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