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证监会铁腕“捕鼠”点赞
本篇文章1411字,读完约4分钟
“鼠仓”被中国证监会认定为严重违法行为,其原始形态在不断调查中相继出现。
从被调查的案例来看,涉案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信息优势,往往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这损害了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的基础。中国证监会不仅给予了沉重打击,还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技术,构建了“鼠仓”防火墙,从源头上遏制了“鼠仓”。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自2014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共发起了98起“鼠仓”违法线索查证案件,向公安机关移交了83起涉嫌犯罪案件,涉案金额约800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司法机关对25名金融从业人员作出刑事判决,中国证监会采取措施禁止15名证券从业人员进入证券市场。
面对如此严重的违规案件,中国证监会不仅给予重罚并没收其非法所得,还与审计和公安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将一批违规者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规范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和内部控制以及员工的诚信起到了威慑和警示作用。
“鼠仓”是有害的,一直是中国证监会检查和执法的重点领域。为了彻底封杀它,中国证监会实施了制度约束,相继推出了针对性措施,并利用大数据监控技术改进了搜索非法线索的手段。
继2009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七)》将“鼠仓”规定为刑事犯罪后,中国证监会先后发布明确禁令,禁止基金托管部门员工、基金从业人员和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鼠仓”行为,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并从监管制度层面对其进行了限制。
针对经营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国证监会加强了合规检查。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组织开展了基金从业人员“鼠仓”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机构进行了专项检查;针对相关机构在信息管控、人员选拔和沟通管理等方面的内控缺陷,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督促基金公司全面提高合规和风险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滋生和蔓延。
在捕捉非法线索方面,中国证监会依靠大数据监控技术扫描整个市场,使“老鼠仓库”隐形。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跟踪拟合历史交易数据、回溯和重复,准确锁定了可疑账户跟随资产管理产品先买先卖、同时进出的异常交易线索,为更细致地甄别非法活动提供了充分有效的证据。
对于资本市场中的严重违法行为,中国证监会与多个部委进行了合作,并予以严厉打击。在多次联合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鼠仓”交易专项活动中,对典型案件进行了快速、严格、公开的查处,遏制了“鼠仓”的蔓延。
众所周知,金融资产管理是保存和增加居民财富的重要途径,但“老鼠仓库”交易践踏了这一重要渠道。虽然制度完善,技术进步,“鼠仓”交易得到有效遏制,但在金钱的诱惑下,仍有人铤而走险,企图利用自己的地位利用空制度谋取不正当利益。
从偶尔发生的“鼠仓”违法犯罪来看,违法时间跨度长,交易金额和利润大,严重损害了客户利益。在一些运营机构中,“窝案”频繁发生,许多员工同时卷入此案,同一岗位前后的投资研究人员也相继卷入此案。也有从基金行业向保险资产管理和托管银行扩散的趋势。
仔细观察发现,该职位不仅涉及投资经理和研究人员,还涉及交易员、销售人员、部门主管甚至机构高管,这反映出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较弱。信息传递交易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员工之间相互交换信息或与内外利益相关者勾结犯罪。
面对“老鼠仓库”的新形式和新情况,中国证监会不断探索和完善综合防控的长效机制,加大违法成本,堵塞切断利益转移的暗道。同时,证监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培训和宣传功能,使员工牢记“受他人委托、忠于他人”的初衷,恪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职业道德。
标题:为证监会铁腕“捕鼠”点赞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4073.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