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入逆周期因子不是干预汇率
本篇文章1150字,读完约3分钟
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反周期调整因子”,将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波动不能反映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的问题
什么是反周期因素不是由央行决定的,如何设定参数是一种市场导向的行为
最近有报道称,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方法,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报价模型中引入反周期因素,是中国人民银行“抑制人民币贬值”的手段,暗示央行有意干预汇率。
这种说法不合理。事实上,引入反周期因素不是为了操纵汇率,而是为了让中间价更好地反映经济的根本变化。反周期因素并不是由央行决定的。采用什么样的模型以及如何设置参数是由各报价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形势的判断来设定的,这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
这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运行一年多以来的微调。去年以来,随着外汇市场的波动,这种中间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例如,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明显复苏,但人民币汇率升值非常有限。具体而言,今年1-5月,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平均升值约3.6%,而人民币兑美元仅升值0.96%。4月以后,人民币汇率走势波动收窄,基本保持“横向”。
从根本上讲,汇率应该由经济基本面决定。从具体表现来看,当宏观经济数据有所改善时,汇率应该大幅上升;当宏观经济数据低迷时,汇率将向下调整。
然而,自2016年以来,中国采用的“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变化。当国内经济好转,美元走弱时,人民币汇率应该在基本面的支撑下走强。然而,由于当前中间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汇率正面临着“无法上涨”的尴尬局面。相反,当经济数据不如预期,美元走强时,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使得汇率过度向下调整。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也表示,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这很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惯性的驱动,扩大单边市场预期,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增加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报价模型中引入反周期因素。
“增加‘反周期调整因素’的好处显而易见。”中国金融四十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管涛认为,第一是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基本面反映不足的问题;其次,它有助于增强汇率监管的自主性,对冲市场的顺周期波动;第三,它有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导致大起大落。
然而,引入反周期因素并非一劳永逸。管涛说,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建议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引入风险偏好多元化的交易主体参与汇率形成,适当放宽即期和衍生外汇交易的实际需求限制。“只有外汇市场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利于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记者陈)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入逆周期因子不是干预汇率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0407.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