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航天向产业化发力:两年内每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本篇文章2642字,读完约7分钟
蒯州11号计划在2018年第一季度以“一箭六星”的形式进行首次飞行。未来两年,商业航空航天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近年来,航天工业逐渐从传统的国防和探索服务转变为服务人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热点。会州11号计划在2018年第一季度用“一箭六星”的方法进行首次飞行。第一个国家级商业航天工业基地落户武汉...商业航空航天蓬勃发展,吸引了社会资本、工业、技术和其他方面。优势部队继续涌入
从2015年中国首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发射,到今年年初“蒯州一号一号”火箭“一箭三星”的成功商用发射。近年来,中国的商业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将超过1.7万亿元,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和宽带互联网将达到8000亿元。
近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峰会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专家讨论了商业航天项目的合作和技术发展趋势,将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经营
今年年初,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运行、广泛吸收社会资本的“快州一号一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郐舟11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计划于2018年第一季度以“一箭六星”的方式进行首次飞行,郐舟家族将增加一名合格人员。
“快州11号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为1.5吨,可进一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和快速发射的需要。”第四航天科技研究院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泉表示,除了在火箭产品研发中注重成本控制外,快舟11号还将通过机动发射和新的测控手段降低成本,简化卫星与火箭之间的测试环节和流程,通过购买保险等多种商业手段降低火箭发射失败后的成本,使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得到全面提高。
“快舟”系列火箭的起飞催生了商业航天工业的精确着陆。今年4月,中国第一个国家商业航天工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工业基地开业,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产业和技术的优势力量不断涌入。航天科技火箭公司率先落户,一期总投资约17亿元建设运载火箭总装中心;计划于2018年完成并投入运行,这将形成每年测试和测试20个运载火箭最终组件的能力。据估计,未来两年的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
发展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航天科技董事长高宏伟表示,长江航天产业基金由航天科技、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等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总规模100亿元,将主要集中在工业基地的商业航天、国防与民用技术集成、双创等领域,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
预计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近150家企业将落户园区,年产值300亿元。这些领域的优势企业将在武汉国家航天工业基地取得巨大成就。
“互联网+”的创新思维
“跨界”、“融合”、“互联”和“共享”——在“互联网加”时代,空间发射和卫星应用领域的发展概念和模式正在重新确立。
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世界上一半的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的缺乏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为此,航天科技提出建设“红云工程”,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补充现有基于低轨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统的通信系统,为实施“互联网加”战略和产业化发展搭建信息互动平台。
“以‘鸿运工程’为代表的天基互联网将成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前景广阔,有助于培育‘互联网加’航天新兴产业。”第二航天科技研究院红云项目总设计师向凯恒告诉记者,该项目是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道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地球轨道和宽带的结合完全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划,“红云项目”分解为“1+4+156”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在2018年前启动首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颗星的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是在“十三五”末推出四颗业务测试星,形成一个供用户初步体验的小星座;第三步是到2022年实现全部156颗卫星联网运行,完成服务星座建设。
“在未来5至10年内,通信卫星将成为商业航空航天发展的热点,也是最有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领域。”据凯恒介绍,许多民营企业先后与鸿运工程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的运营将更加灵活,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分享一些专利。”
打破信息壁垒,开放和共享的红利被释放给更多的企业。在印度,中国第一个由航天科技建造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一个商业航天区已经开放,为整个社会招募合作伙伴,并收集商业航天的必要资源。目前,特区出版的合作配套需求超过2亿元,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商业航空航天发展的无限潜力(000547,诊断单元)正在被逐渐挖掘。
商业航空越来越好
目前,世界空间地图正在不断扩大。据统计,有60多个国家有专门的空间项目预算;21世纪以来,世界上诞生了140多家由天使或风险投资支持的新航天企业。在过去的五年里,平均每年约有17家航空航天公司倒闭。
与此同时,对全球航空航天工业的投资持续增长。“虽然目前的产值仅占全球gdp的0.44%,但增速相对较快,能够带动全球gdp增长和科技发展,航天领域的商机也随之出现。”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维刚表示,在中国,除了航天科技、航天科技等传统的航天单位外,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民营企业参与到卫星制造、运营和运载火箭开发中来,航天产业的热度只会越来越高。
孙维刚说:“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航空航天工业的门槛降低了,航空航天工业已经从传统的国防和勘探服务转变为服务人类、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可以预见,未来商业航天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在航天制造设备、地面应用产业、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和共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实施航天工业园和信息港项目,将加速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国防科技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据介绍,国防科技局正在组织起草《关于加快发展商用航天的指导意见》,会同国家有关军事和国土部门,优先制定商用卫星的接入标准、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地面设施共享和ppp模式,加强发射许可证管理,加强航天产品安全监管,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商用航天,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遵循相关政策,避免商业航天发展的盲目性、非理性投资和产能过剩,促进中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景元)
标题:我国商业航天向产业化发力:两年内每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地址:http://www.f3wl.com/fsxw/12415.html
免责声明:佛山日报致力于打造最全面最及时的佛山新闻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佛山日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9月5日证券四大报精华摘要